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北方企业网> 证券市场>正文内容
  • 港股IP概念股或扩容 新老势力带动中国IP产业向上突围
  • 2025年04月16日 来源:中国网

提要:侯晓楠表示:“2025年,公司除了发行阅文集团自己的IP衍生品,也开始向全行业开放渠道能力,与业内拥有好的产品能力、但渠道尚不完善的IP工作室和团队合作,帮助他们发行产品。”

继名创优品(广州)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名创优品”)、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泡泡玛特”)、上海布鲁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鲁可”)“IP三杰”成功上市后,港股市场或再迎来一位“人气选手”。

4月14日,卡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游”)更新了招股书,公司2024年营收突破百亿元。此外,3月份,多家媒体报道名创优品正考虑将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分拆至中国香港上市,计划融资约3亿美元。尽管公司方面未予回应,但在2022年时,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就曾提出过三年内让TOP TOY单独上市的目标。

不难看出,一场由潮玩、文创、谷子掀起的消费“飓风”或正向资本市场扑面而来。上海夏至良时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动漫、游戏规模的扩大促使其IP影响力出圈,赋予了中下游IP代理公司及实体商店的崛起机遇。可以说,IP的常态化消费时代已然来临。

IP衍生品市场仍是蓝海

2024年,港股“IP三杰”营收利润均实现双增。凭借盲盒经济走向国际化的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06.9%,实现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85.9%,创历史新高;名创优品全年总营收同比增长22.8%,实现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5.4%;主打积木玩具的布鲁可2024年虽然仍在亏损,但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5.6%。

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在今年3月份表示:“泡泡玛特的月产能自2024年2月份、3月份的30万只左右,迅速提升至当前的一个月1000万只。”

疯狂的出货量也印证了消费市场日渐增长的庞大需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已达1689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盲盒+隐藏款”模式贡献35%的收入。

同时,在消费市场,人气盲盒、小卡、徽章在二手交易中拍出上万元天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谈及IP衍生品的购买热潮,杨怀玉认为,潮玩、文创、谷子,无论这些商品的名称如何变换,都是围绕IP诞生的衍生品。“上游的动漫、游戏IP让消费者通过故事和角色建立情感纽带,实现了对IP价值观的认同,带动粉丝对终端商品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企业在运营商品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营销手段。例如,限定款、升级款、盲盒款等方式都会刺激消费并增加社交属性。值得一提的是,IP衍生品市场当前仍处于蓝海,远远没有饱和。”

西部证券发布研报称,在全球消费偏弱的背景下,中国IP产业有望逆势崛起,步入高速增长的红利期。

内容厂商与代理商共分蛋糕

当前IP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公司,多为上游IP企业和中下游的IP代理商。

IP企业主要为内容产出方,如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等,这类公司的衍生品普遍通过外包工厂生产后,再由公司官方旗舰店进行销售;代理商则以布鲁可、卡游等公司为主,通常有自己的工厂及线下销售门店。

当前,衍生品市场主要以代理商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例如,卡游招股书显示,公司在国内泛娱乐产品、玩具行业市占率分别达到了13.3%和21.5%,双双登顶。

上海某游戏公司负责人张静(化名)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游戏公司角度来看,参与衍生品布局的优势是IP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需要出IP授权费,对内容把控度也高。问题是,高人气IP的供给会跟不上需求。因为游戏公司不掌握自己的生产线,需要授权委托别的工厂。

张静认为,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供需,是上游内容公司做周边产品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之一,所以这也凸显出卡游等IP代理公司拥有全链条生产管线的独特优势。“例如,卡游有一些独家的印刷技艺,比如3D立体光栅卡制造专利等,游戏公司和他们合作就可以直接使用技术和设备。但如果让游戏公司从零开始做,这个准备周期和投入成本大概率不亚于开一家新公司,成本、风险都会增加。所以内容厂商普遍倾向于给授权。”

此外,也有一部分内容厂商选择通过投资布局。例如,阅文集团在去年10月份完成了对卡牌潮流文化品牌Hitcard的投资,拥有Hitcard公司10%的股权。同时,阅文集团还设立了IP厂牌阅文好物并组建线下自营门店。

阅文集团方面有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Hitcard的合作在拓展IP范围、丰富卡牌玩法、加强产品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阅文集团将利用Hitcard的工厂和渠道生产更多轻软周边产品(文具、服饰等)。

阅文集团CEO兼总裁侯晓楠表示:“2025年,公司除了发行阅文集团自己的IP衍生品,也开始向全行业开放渠道能力,与业内拥有好的产品能力、但渠道尚不完善的IP工作室和团队合作,帮助他们发行产品。”

谈及当前的市场竞争,某衍生品公司创始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日本这些发展了近四十年IP衍生品市场的国家相比,中国在IP衍生品市场发展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谁会成为头部玩家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国内市场要走向成熟,对于内容厂商而言,需要更丰富的文化作品。作家、画师、影视创作、游戏内容等体量都要上去,粉丝受众才会随之增加。而对于代理商来说,做好产品,做好渠道运营,这才是核心。”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