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北方企业新闻网> 北企头条>正文内容
  • 今年8000亿元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两重”建设稳投资优结构促发展
  •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专家建议,应尽快发布“两重”项目的技术导则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安全、韧性、绿色、智慧等强制性标准。还要加强项目监督,重点盯住资金拨付、投资完成率、绩效目标等指标,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地区实施预警、约谈等措施,确保投资真正转化为实物工作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完毕。一大批“硬投资”项目有序实施,与之相应的规划编制、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建设”也在同步推进,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硬投资”“软建设”结合

在重庆,一辆辆国产汽车通过铁海联运新模式,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至广西钦州港换乘,最终直抵中东枢纽港口,进入全球市场。

伴随着“两重”建设不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完善。上半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完成货物运输量达15.46万标箱,货值283.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22%,实现了货量与货值的双提升。

据介绍,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医院病房改造等重点领域。目前,一些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

在重大战略实施方面,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关键项目加速落地,有力支撑了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显著提升了重点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和发展动能。在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方面,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补短板、强弱项项目进展顺利,重要基础设施的韧性和保障能力得到实质性增强,有效缓解了相关领域的风险压力。

“软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协同发力。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围绕优化项目生成、审批、要素保障和实施机制,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加快形成,有效破解了传统项目推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两重’建设不仅直接拉动了有效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更为国家长远发展和安全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张林山表示。

助力调结构稳预期

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对于下半年稳投资和全年经济稳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蓝庆新认为,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的集中下达,短期内可形成实物工作量,中长期则通过优质资产积累、区域协调发展和预期管理,构建起兼顾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调控框架。

在总量层面,“两重”建设深入推进,将有效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拉动力。“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地方配套资金叠加,预计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1.6万亿元左右甚至更高,可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带来的缺口,使基建投资全年增速稳定在6%至7%区间,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预期目标提供0.7个至0.9个百分点的正向贡献。”蓝庆新分析。

在结构层面,“两重”建设将助力投资方向与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两重”项目大多聚焦于流域治理、干线铁路、城市地下管网、高标准农田等兼具经济性与公共性的领域,既提升当期实物工作量,又形成长期优质资产,避免低效扩张。同时,资金向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北”工程等重点区域倾斜,能够促进区域间要素再平衡和布局优化。

在预期层面,“两重”建设乘数效应与正向循环将不断强化。一方面,通过将资金、用地等要素一次性落实到具体项目,并压缩审批与开工时间差,“资金等项目”将向“项目等资金”转变,显著放大投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链前端订单提前锁定,建筑、钢铁、装备制造等顺周期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望回升,带动就业与居民收入同步改善,进而稳定消费预期。

张林山表示,“两重”项目聚焦国家战略与安全急需,其投资不仅产生即期拉动效应,更蕴含巨大的长期发展潜能,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补齐关键领域短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关键支撑和强力“压舱石”。

统筹推进协同发力

“清单下达只是起点,关键在于建立将政府投资转化为长期资产和制度红利的落实闭环,形成投资有效、资产优质、制度成熟的良性循环。”蓝庆新表示。

伴随着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下一步,应聚焦项目组织实施的关键环节和堵点难点,强化系统协同和精准施策,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完善配套改革举措,推动“硬投资”与“软建设”协同发力。

蓝庆新建议,对2025年底前必须开工的项目,按“周调度、月通报”的节奏推进;对因客观条件变化确需调整的,可建立“绿色通道”,允许地方在清单总额内进行同领域、同标准替换,既保进度又保质量。

从远期来看,“两重”建设既利当前,更重长远,必须坚持用大历史观审视、用系统思维谋划,确保“两重”项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目前,“两重”建设项目在工程质量、资金拨付使用、工程设施管护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项目存在未按规划建设、配套设施管护不到位、浇灌设备建而不用等现象,导致高标准农田设施成“摆设”,未能发挥长效作用。

专家建议,应尽快发布“两重”项目的技术导则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安全、韧性、绿色、智慧等强制性标准。还要加强项目监督,重点盯住资金拨付、投资完成率、绩效目标等指标,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地区实施预警、约谈等措施,确保投资真正转化为实物工作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邢伟表示,“两重”建设事关国计民生,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既要强化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同向发力,也要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注重长效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高质量推进。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