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北方企业新闻网> 产业经济>> 能源化工>正文内容
  • 规模红利逐渐见顶 电池产业如何突围
  • 2025年11月20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提要:在生态构建层面,多位嘉宾强调需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认为,新材料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硅基文明与碳基文明的共生共进将推动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的统一。

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看来,中国电池产业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价值创造新周期,目前全行业仍面临价格战持续、国际贸易壁垒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

一边是持续上涨的销量趋势,各家车企争相发布长续航、超快充的新车;一边是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起火甚至突然爆燃,相关涉事企业却三缄其口,对事故原因语焉不详……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点新闻层出不穷,社会各界对于电池产业如何突破价格战与技术瓶颈更是充满了期待。

近日,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市相城区举行。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电池产业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迈入价值创造新周期,目前全行业仍面临价格战持续、国际贸易壁垒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挑战。

据介绍,本届论坛以“求新应变,重塑价值——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与韧性”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500余位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及投资机构人士,围绕产业技术突破、生态重构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钠电池规模化应用与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已成为当前产业亟需攻克的关键课题,企业需在深度调整中探索增长新动能。”于清教认为,在技术路径层面,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产业链上下游创新的焦点。

容百科技研发体系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表示,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全固态电池是下一代电池的理想形态。他预测称,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2030年全球全固态电池需求量有望达到156GWh。不过,目前该技术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渗透率仍低于1%,产业化进程仍需时间。

对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张涛提醒说,固态电池的量产需分阶段实现质量、成本与交付标准的协同达标。“在短期内,我们可通过固液混合电池在高端市场验证可靠性;但中长期仍需要依托材料创新与工艺升级,逐步推动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替代。”

此外,“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挑战”也是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重庆太蓝新能源董事长高翔强调,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技术创新需致力于破解性能、成本与安全之间的“不可能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钠电池作为另一重要方向,正迎来产业化窗口期。无锡盘古新能源董事长胡明祥分析称,锂价波动与低速电动车市场的庞大需求为钠电池提供了广阔空间。据预测,实现规模化应用后,钠电池成本预计较锂电池降低30%,其本征安全性与宽温域性能可精准匹配电动两轮车、三轮车等场景的核心需求。

在生态构建层面,多位嘉宾强调需通过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认为,新材料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硅基文明与碳基文明的共生共进将推动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的统一。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品战略规划副总经理赵亮提出,锂电技术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动力领域,三元与铁锂技术将长期共存,800V超充技术与高能量密度电池成为高端电动车型及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仍是行业最突出的挑战之一。

随着超充电池加快普及、固态电池加速量产,隔膜、集流体等关键材料领域也迎来技术升级。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勇提醒说,超充电池的兴起对隔膜的厚度、强度及一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企业需与电池厂商协同研发,推动产品迭代。

“当前,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钠电池、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已形成梯队分明的技术突破路径。在政策、市场、技术与资本的同频共振下,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需坚持‘技术为本、市场为纲、供应链为基、生态为魂’,通过深度协作提升产业链韧性,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于清教总结说,在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中国电池新能源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才能找到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路径。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