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的士赚钱蓝海即将开启?从技术秀到运营战还有距离
- 2025年05月19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提要: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一线城市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年收入将达数十万元,而成本却会下降70%,一个数千亿元的蓝海市场正在打开。小马智行CEO彭军近日接受媒体独家采访时,提出了上述观点。
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一线城市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年收入将达数十万元,而成本却会下降70%,一个数千亿元的蓝海市场正在打开。小马智行CEO彭军近日接受媒体独家采访时,提出了上述观点。
据介绍,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包括激光雷达厂商、芯片厂商、摄像头厂商,出货量大了,单位成本就会降低,车载计算单元、GPU、传感器和车体本身的降本,在国产化替代后,价格可能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
坐网约车能获得优胜于公交和地铁的私密空间,而无人驾驶出租车更能将个人的私密空间进一步提升。这就像进入了一个无须前台登记且安全十足的旅馆房间,人们会更愿意为其付费。
将来,无人驾驶出租车还可以兼容物流功能,带着你订购的物品,比如衣服鞋帽化妆品,开到你身边来,直接在车上试穿试用,不行的话马上退货,这种体验看上去也是很美的。
从核心竞争力来看,它也会颠覆传统出行模式,带来效率提升。无人化运营可实现24小时服务,算法优化能降低空驶率,电动化与共享化结合更将大幅削减燃油、人力等刚性成本。一线城市因人口密集、支付能力强,将成为商业化落地的首选试验田。
有统计显示,若单车年收入达30万-50万元(相当于日均订单20-30单),配合70%的成本优化,头部企业有望实现15%以上的运营利润率,接近甚至超过当前网约车平台的水平。
此前无人驾驶出租车包括司机、安全员等人力支出成本,占了总成本很高的比例。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安全员逐步退出,改为远程监督员,且监督的人车比放宽,这项成本下探也有利于单车盈利转正。
规模上去了,成本下降了,企业更能敞开步伐。目前L4级自动驾驶技术已在小范围落地,但复杂城市场景中的极端案例(如暴雨天气、突发道路施工)仍需更高阶的AI决策能力。相关数据显示,解决最后1%的极端个案可能需要消耗90%的研发资源。
此外,保险体系也缺乏配套保障方案。更棘手的是伦理算法争议——例如在不可避免的事故中如何权衡乘员与行人安全,这类问题可能延缓政策放开速度。加上消费者对于无人驾驶服务的信任依然需要时间。培养市场信任需长期的安全记录积累,而初期任何一起严重事故都可能引发舆论危机。
其实,成本下降能否兑现也是个问题。比如成本削减依赖于激光雷达等硬件价格跳水和规模化后的边际效应。若供应链进展不及预期,盈利窗口将推迟。滴滴、百度等科技公司与特斯拉、小鹏等车企正从不同路径切入市场。过度竞争可能导致价格战,重现网约车行业的利润困境。更别说类似于当初共享单车那种,人为破坏和损坏在初期都是非常高的。
看看目前满街跑的微型电动代步车,再加上轨道交通网络扩张,传统网约车的供过于求,同样也会压缩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市场空间。短期内,头部企业或通过“技术授权+特定场景运营”(如机场接驳、园区通勤)实现现金流平衡。中长期来看,盈利关键取决于海量真实路况数据迭代算法,尽可能降低人工干预率。同时要开发车内广告、零售、电商等增值场景,提升单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