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体元年:AI“新物种”力促数字生产力跃迁
- 2025年07月10日 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当下,智能体行业的竞争就像三维立体棋局:底层比谁家的大模型更聪明(底模能力),中间看谁家的智能体和人对话更自然(交互体验),上层还要看谁家的智能体团队干活更默契(工具调用和团队协作)。这意味着,智能体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也注定了这是一场少数玩家参与的技术盛宴。未来,缺乏实际用户价值和商业验证的概念型智能体产品将迅速被市场淘汰。
继大模型之后,具备自主规划与任务闭环能力的AI智能体(Agent)正引起全球科技巨头争相竞逐。
今年3月份,由中国团队Monica.im开发的通用型自主智能体Manus引发市场关注。Manus的出现激起市场千重浪,微软、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集团等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布局智能体的队列。从医疗问诊到工业决策,从一键生成PPT到多智能体协同驾驶,智能体正以“主动执行”范式颠覆传统软件逻辑,成为“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
这场关乎下一代AI入口与数字生产力主导权的混战,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智能体行业发展又面临哪些痛点?未来行业又将驶向何方?围绕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科技互联网公司以及多位业界人士。
智能体时代加速到来
智能体是以大模型为底座的AI应用,指具备 自主性 、 交互性 、 反应性 和 适应性 的实体。它通过传感器或数据输入感知环境变化,基于算法和知识库进行决策,并执行动作以达成目标。
区别于传统AI靠“猜词接龙”来回答问题,智能体像能干的AI管家,接到任务后会先画思维导图(规划),再检查步骤对不对(验证),最后有条不紊地执行。它长着“数字眼睛”能“认路避障”(环境感知),带着“AI大脑”能权衡利弊(自主决策),揣着“工具百宝箱”能“订票叫车”(工具调用),更重要的是,它会把事情做到有始有终——就像让它订蛋糕,它不仅选店下单,还会确认送达时间,甚至帮用户插蜡烛(任务闭环)。
2025年被认为是“智能体产业化元年”。这一被视为AI时代核心主体的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产业化应用。
除了Manus外,今年以来智能体持续上新。譬如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的城市超级智能体,通过人智协同实现城市治理与社会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已先后落地武夷山、湖北宜昌、上海虹口等地;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天工超级智能体,主打办公智能化,上线后一度因用户使用量过大而限流;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惠康·云枢智能体,可自主调用工具高效处理复杂的医疗卫生业务工作……越来越多的智能体进入各行各业大展身手。
同时,为方便开发者可以通过一定配置就生成各种智能体,科技巨头也纷纷“卷”向智能体开发平台,百度有文心智能体平台AgentBuilder,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有扣子(Coze)以及HiAgent,阿里巴巴有阿里云百炼平台,腾讯有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
智能体究竟有何魔力?
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谭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互联网技术主体经历了三个时代变化,PC(个人电脑)时代主体是Web,移动时代是App,AI时代则是智能体。曾经各种各样的技术架构本质上都是帮助程序员更好地去设计,但仍以程序员为核心理解业务去规划,而现在很多智能体会利用大模型和算法来协同工作,让AI从只会按指令行事编程转换成能思考、做决定的智能。
智能体缘何现在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表示,得益于大模型生成能力、代码能力、图像视频处理能力以及3D建模能力的发展,目前智能体技术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和应用潜力。
一方面,智能体能有效弥补大模型的应用短板。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虽然目前大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仅有大模型还不够。大模型相当于人类的大脑,能思考、能生成,但是没有手和脚,不会用工具,不能直接干活,落地执行遇到障碍。智能体则为大模型补齐手脚,能够使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大模型和智能体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周鸿祎说。
另一方面,智能体正在重构AI的角色与价值。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体具备自主规划能力,其可以根据用户的自然语言指令,自主分解复杂任务,调用工具或多个智能体协同完成一个复杂任务,彻底改变了过去软件预设流程的运行逻辑。
赛迪顾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韩子哲表示,智能体的自主决策能力和工具调用能力,使得AI不再是孤立的技术模块,而是能够深度嵌入企业运营系统的“生产力单元”,有望解决传统AI应用场景碎片化、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推动AI技术在产业侧的应用落地。
比如,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四范式”)推出的制造业AI智能体解决方案,通过“AI Agent+工业垂直模型”,为制造业提供从生产优化到供应链管理的全链路智能化升级。某重型发动机的核心制造厂商,有了制造业AI智能体加持后,解决了管理决策效率低且不精准、业务间协作沟通有效性低、数据采集繁琐与信息孤岛等难题,如今变身智能整车工厂,整车下线效率提高至分钟级,平均每4分半即可下线一辆整车。
当下,资本加码布局智能体赛道。近日,企业级AI智能体开发平台BetterYeah AI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此轮融资由阿里云领投、名川资本跟投。此外,自主智能体提供商镁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图模融合技术的产业级AI智能体提供商北京海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科技巨头竞逐智能体,本质上是争夺下一代AI入口与生态主导权。”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技术红利持续释放与应用场景深化,智能体产业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商业闭环难题仍需破解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报告预计,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8%。
尽管市场前景令人神往,但能否构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与实现场景的深度落地,成为悬在众多玩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商业闭环方面,多数智能体仍停留在“半成品”阶段,落地应用仍需破解“最后一公里”困局。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智能体产品的淘汰率较高,核心原因在于无法完成“任务闭环”。以PPT生成场景为例,90%的产品仅能生成初稿,而无法处理用户反馈需求,如调整格式等,更不要提完成从构思、设计到定稿的全流程。
“真正的智能体必须具备通过上下文理解用户真实意图的多轮工作能力、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执行策略的动态任务规划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用户画像适配能力。”张毅表示。
场景落地方面,当前智能体产品多为单一智能体,即多以对话助手的形式存在,功能相对简单,其深度融入复杂业务流程仍面临挑战。
而多智能体系统(MAS)通过角色分工与配合工作,实现了从“单体智能”到“群体智慧”的跃迁,让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也被寄予厚望。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多智能体协作是下一个高价值AI应用方向。
以自动驾驶场景为例,一个智能体负责路径规划,一个智能体负责实时避障,一个智能体负责交通规则解析,三者通过智能体之间的互相操作,完成整个复杂流程,使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效率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智能体开发路径不一、技术路线不同,要让多个智能体像团队一样高效合作,仍面临难题:首先,如何实现不同的智能体顺畅“沟通”;其次,如何设计规则,合理给不同的智能体分配任务,真正发挥出集体智慧力量。
事实上,要让智能体们好好配合,需要建立统一通信框架,明确不同的智能体交互协议,同时构建工具调用标准接口,这就如同给智能体装上“同声传译耳机”、配上“万能工具接口”,才能有效沟通、明确意图并且流畅地使用工具。此外,还要设计最优任务分配与冲突解决规则,就像安排项目组一样,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绝活来分配,这样才能让整个团队爆发“超能力”。
当下,智能体行业的竞争就像三维立体棋局:底层比谁家的大模型更聪明(底模能力),中间看谁家的智能体和人对话更自然(交互体验),上层还要看谁家的智能体团队干活更默契(工具调用和团队协作)。这意味着,智能体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也注定了这是一场少数玩家参与的技术盛宴。未来,缺乏实际用户价值和商业验证的概念型智能体产品将迅速被市场淘汰。
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
面对智能体发展痛点,产业正通过“生态+技术+政策”组合拳破局。
当前,依托产品生态,智能体正加速缩短与用户的“距离”。阿里巴巴与Manus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将Manus的功能集成至阿里通义千问生态,阿里巴巴既避免了从头开发智能体的高成本,又通过Manus的专业能力(如法律文书生成)快速切入垂直场景。这种“生态赋能+专业工具”的模式,使阿里巴巴的智能体产品用户留存率大幅提升。
依托微信生态,腾讯将智能体腾讯元器嵌入小程序、视频号等场景,开发者可基于其平台快速构建跨平台智能体。这种“超级App+智能体”的模式,使腾讯大幅降低用户触达成本。
技术方面,行业标准正加速形成。今年5月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兴云数科技术有限公司、百度牵头,联合中国农业银行、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二十余家头部企业共同编制并发布《面向软件工程智能体的技术和应用要求 第1部分:开发智能体》。该标准围绕技术能力、服务能力两大维度,提出了开发智能体的能力建设和应用要求。一方面,这可为企业开发智能体提供能力建设指导,助力产品快速迭代;另一方面,可为企业提供技术选型参考,推动开发智能体的落地应用。
同时,政策“东风”劲吹,驱动智能体产业“加速跑”。比如,4月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的《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提出,支持通用智能体发展,支持创新主体开发跨领域、多任务、自规划的通用智能体;4月21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提出,探索复杂开放环境下有机协同异构异质的众多智能体,并实现可持续的群智涌现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技术博弈的终局,不仅是“超脑”新物种的诞生,更是数字生产力的一次全面跃迁。银河证券研报认为,智能体正通过“消费创造、投资提质、出口升级”三维路径,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生态系统重构。
周鸿祎认为,相较于通用智能体,未来专业智能体更容易落地应用,可以更好地融入业务流程,甚至具备比SaaS大十倍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进步,企业之间多个智能体间的协作将越来越普遍,最终从工具进化为数字员工,成为人类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