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1+6”改革落地有多重意义
- 2025年10月28日 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科创板承载着我国资本市场探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路径的重要责任。在科创成长层更具包容性的政策和代表性案例示范效应吸引下,“新鲜血液”正加速集聚。存量32家未盈利企业已于规则发布当日纳入科创成长层,新受理企业进程加快,科创板“1+6”改革政策发布后,科创板新增受理26家企业,未盈利8家。
科创板“1+6”改革首结硕果。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公告称,10月28日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上市。这意味着,3家企业将成为科创成长层设立以来首批新注册的未盈利企业,同时也标志着科创板“1+6”改革举措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科创板“1+6”改革中,“1”是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旨在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
在笔者看来,科创板“1+6”改革落地有多重意义。
首先,彰显科创成长层制度包容性,以及与“硬科技”企业发展相适配的“资本生态”特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导向在科创板制度优化中得到充分体现,科创板针对未盈利但技术突破显著的“硬科技”企业,予以制度保障。
科创成长层的设立初心便是为所有“高研发、暂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搭建一座连接“技术攻坚”与“资本活水”的桥梁。对于“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而言,这正是一场“及时雨”。
其次,彰显科创成长层畅通“硬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所在。
科创板承载着我国资本市场探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路径的重要责任。在科创成长层更具包容性的政策和代表性案例示范效应吸引下,“新鲜血液”正加速集聚。存量32家未盈利企业已于规则发布当日纳入科创成长层,新受理企业进程加快,科创板“1+6”改革政策发布后,科创板新增受理26家企业,未盈利8家。
科创成长层公司的发展实践,也为科创板“1+6”改革落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例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拓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目前,已有相关企业推进科创板IPO进程。
最后,彰显科创板成长层重塑“硬科技”企业估值逻辑,陪伴企业成长的长情特质。
科创板引导市场从过去重点关注短期利润,转向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技术壁垒、市场潜力和长期价值,这让资本更有耐心陪伴企业穿越创新周期。尤其是科创板“1+6”改革落地以来,已新增21只科创板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上市,标的不仅涵盖科创50、科创100等宽基,也涵盖了科创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设备等行业主题,引导资金持续流向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领域。目前上交所上市科创板ETF已达105只,总规模3000亿元。
对于未来希望登陆或已身处科创成长层的企业,一些先行者的经验值得借鉴——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利用资本市场加速发展的新起点。以寒武纪为例,在平移至科创成长层后仅4个月后,就依托科创板特色的再融资“轻资产、高研发”机制,成功获取39.85亿元定增资金,极大地支持了其后续的研发投入。对寒武纪这类存量企业而言,平移体现的不是“标签变更”,而是“政策适配”。
企业上市后仍需专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登陆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资源,但最终立足的根本仍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能力。例如,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已渗透国内90%以上的新能源车企;苏州泽璟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销售,新药研发成果多次登上国际学术舞台,这些成果显著增强了市场对企业的信心。
期待未来,科创板改革效应加快显现。





